[正确答案]B
[正确率]32.32%
[解析]
[考点定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P30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引起的超极化突触后电位(E对)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P302)“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氯通道开放(D对),引起外向电流,结果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此外,IPSP的产生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D对)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P299-P300)“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A对)。当去极化达一定程度时,膜上的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²⁺内流,轴浆内Ca²⁺浓度迅速升高,触发突触囊泡的出胞。递质的释放量与进入轴浆内的Ca²⁺量呈正相关。这一过程结束后,轴浆内积聚的Ca²⁺主要经由Na⁺-Ca²⁺反向转运体(交换体)迅速被转运到细胞外。神经递质释放时,理论上至少会发生一个囊泡的出胞,其贮存的神经递质分子会同时被释放。神经递质这种以囊泡为单位释放的方式称为量子释放(C对)”。 [题眼解析]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A对),当去极化达一定水平时,突触前膜中的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²⁺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未梢轴浆内,导致轴浆内Ca²⁺浓度的瞬时升高,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出胞,并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C对),使突触后膜的氯通道或钾通道开放,突触后膜对K⁺、Cl⁻的通透性升高(D对)K⁺外流或Cl⁻内流增加(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引起外向电流,导致突触后膜膜电位增大(超极化),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放冲动(E对)。 [技巧总结] 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不管是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还是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前膜都是去极化,后膜兴奋(钠离子内流),抑制(氯离子内流)。
30.1991N30A影响神经系统的最重要的激素是
A.糖皮质激素
B.生长素
C.盐皮质激素
D.肾上腺素
E.甲状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