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要点如下:
10年来,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中医等一批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8个,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
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加到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加到9%,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同等重要、分类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重点学科领域不断加强。理工农医类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12年的1944个增至2575个;“双一流”建设中,理工农医类学科占比达到78.5%。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持续加强,甲骨文等一批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冷门绝学”得到传承发扬。
在国家急需领域主动布局人才培养项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主攻方向,2021年超常规布局集成电路、公共卫生等人才培养专项,今年还将继续部署相关培养专项,有目标、有重点、成建制地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在交叉学科领域创新机制。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出台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对交叉学科发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200多个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双碳等700多个交叉学科点。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博士点占全国的27.6%;
十年来,各单位自主设置了近5000个二级学科点,通过动态调整主动撤销了1700多个学位点,约占全国学位点总数的10%,存量结构不断优化,快速响应需求能力显著提升。
2019年以来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化质量监管。持续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2014—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
分类培养模式持续创新…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广泛认同。导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导师队伍由2012年的29.8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万人,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航母入列,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从2015年的60%增长到2020年的72%。持续提升吸引海外人才能力,引进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学者。
高水平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举办硕博层次合作办学机构71个,合作办学项目276个,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生物医学、环境生态等领域组建数十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引领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双一流”建设引领带动各地建设了410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87个地方优势特色学科,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
扎实开展强基计划、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设计“3+X”本研贯通培养方案,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训练成果显著的学生,可以在本科三年级结束时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每年为本科生提供近500项高质量研究课题,落实学校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其他科研实验平台向本科生开放,引导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工作的学生提前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做好准备…
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对基础学科的支撑保障。持续扩大“关键领域急需人才支持计划”,给予数学、基础医学等国家急需、人才培养基础好的基础学科招生计划增量支持。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岗位奖学金体系,增强资源统筹能力,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资助水平,提升基础学科人才科研专注度…
深化学科交叉,推动基础学科的前沿创新。打造“区域与国别研究”“临床医学+X”“碳中和核心科学与技术”“数智化+”等学校层面的学科交叉平台,努力孵化创新成果。充分用好自主权,设置数据科学与工程、整合生命科学、纳米科学与工程等一级交叉学科,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极和创新生长点。
湖北省研究生教育规模突破性增长。招生数由3.81万人增长到6.93万人,增长82%;在学研究生由11.09万人增加到20.04万人,增长81%;毕业研究生由3.28万人增长到4.41万人,增长34%;高校专任教师博士比例由19%增加到32%,增长13个百分点。2021年我省高校有国家级科研平台55个,数量居全国前列。高校研发经费支出由37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增长了172%。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由1567项增加到2096项,增长了33.8%。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23亿元增长到53亿元,增长了126%。
2017年以来,湖北省财政每年投入30亿元专项经费,支持7所部属高校3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和17所省属高校29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建设10个左右学科,加强建设30个左右学科,支持建设150个学科(群),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记者提问环节:
问题1: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供给也持续增加。请问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将如何保障培养质量呢?这里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大质量观”,第二个是“全过程监管”,第三个是“内生质量文化”。“大质量观”侧重于强调综合性的考察研究生教育质量,关注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的宏观因素等各个方面…
强调全过程监管,也就是从招生计划制定,到招生录取、人才培养、学位授予、事后监管进行全流程、全覆盖的制度设计。在制定招生计划的时候,我们并不是盲目地、普遍地扩大规模,而是服务国家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差别化地扩大招生规模…
内生质量文化。外部的严格约束很重要,但真正发挥作用还得靠学校、导师和学生内在的自律。在培养单位层面,我们切实压实学校的主体责任,要求学校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位置…学生层面,我们加强学风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学生要敬畏学术,要立志报国,要在学术专长上不断进步,实现一种自律的、自觉的、自主的学习和创造…
问题2:博士生教育是我们学历教育当中的最高层次,它的质量和状态也决定了我们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水平。目前来讲,我国的博士生教育改革有哪些经验,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是什么?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校系统筹、分工协作,全面打造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二是坚持质量为要。为了保证招生质量,规范实施“申请-考核”制,选拔了一批批学术志趣浓厚、具有创新潜力的优秀生源。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学校深化评价改革,修订研究生学位评定标准和博士生培养工作规定,破除唯论文论…激励博士生勇于挑战前沿性、跨学科的课题,取得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四是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全力推动院系、导师和学校形成资助合力,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问题3:我们知道,研究生导师既是学术的指导者,也是研究生的领路人,我注意到今天武汉大学的沈壮海书记也在分会场参会,想请沈书记介绍一下武汉大学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呢?
第一方面,聚焦队伍质量,抓好第一资源。我们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学校的第一战略,我们坚持以一流人才方阵的壮大来推动一流导师队伍建设,以一流的导师来培养一流的学生…
第二方面,我们聚焦立德树人,抓好第一责任。我们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导师的首要职责,也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并且把它落到实处…
第三方面,我们聚焦育人过程,抓好岗位管理。这方面我们也有一系列制度举措,比如我们出台《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的实施意见》,严格导师岗位的政治要求,健全导师遴选上岗制度、导师变更制度、岗位考核制度,也有问责机制…问题4:我们知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社会普遍关注新型交叉学科发展情况,请问在这方面我们有哪些经验做法可以分享?谢谢。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对交叉学科进行前瞻性部署。北大在全国最早成立了交叉学科研究院,并且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学校层面上也布局和建设了四个学科交叉的大平台,也就是刚才我介绍的“临床医学+X”“区域国别研究”“碳中和科技”和“数智化+”这些前沿交叉平台,促进学科交叉研究……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稳步推进交叉学科科研成果评价和人才培养改革。我们支持不以“署名文章”和“到院项目”进行绩效考核,吸引了一批交叉学科师资人才在交叉学科研究院、在各个平台上进行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和北大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打造交流平台、优化合作机制、提升发展环境…
问题5:请问在“双一流”第二轮的建设中是如何具体贯彻落实的?
一是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把党的领导贯彻在“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强化高校党委管党治党、正风反腐、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好办学方向关、人才政治关、发展质量关。
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造就一流人才方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建设高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标准、根本标准。
三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我们引导建设高校坚持“四个面向”,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及在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突破,取得创新性先导性成果,从而打造国际学术标杆,争创世界一流。
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我们着力推进建设高校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鼓励建设高校发起国际学术组织和大学之间的合作联盟,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以上就是昨天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我们返回最开始的问题,未来我们的硕士学历还值钱吗?
答案是:值钱但又不值钱!为什么会有这么矛盾的答案呢??
因为从目前就业的角度来讲,硕士及以上学历是要更值钱的。下图是某招聘平台2022年一季度不同学历的平均薪酬及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