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复习规划

2016年西医综合真题及解析

41.2016N41A营养不良性萎缩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是

A.脂肪组织

B.脑组织

C.骨骼肌组织

D.心肌组织

[正确答案]A

[正确率]86.79%

[解析]

[考点定位] 细胞适应的分类。(八版生理学P220)“通常成年人储存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可供机体使用10余天至2个月之久,在此期间,若能量供应短缺,则机体主要由体内储存的脂肪氧化分解供能。”(A对)[题眼解析]营养不良性萎缩首先发生于脂肪组织(A对),其次为肌肉(C错)、肝、脾、肾等,心肌、脑萎缩发生最晚(BD错)。通常相对不重要的器官先发生萎缩,一方面这些萎缩器官代谢降低可以减少能量消耗,另一方面萎缩过程中机体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等物质又可作为养料供应心、脑等生命重要器官。[知识拓展]常见的病理性萎缩: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如冠心病因慢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萎缩,脑缺血引起脑组织萎缩。②压迫性萎缩:如尿路梗阻肾盂积水压迫肾实质引起肾萎缩。③废用性萎缩:如长期卧床肌肉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如小儿麻痹症的肌肉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如绝经后子宫的萎缩。

42.2016N42A阑尾切除术后切口处有肠内容物流出,该病变称为

A.瘘管

B.窦道

C.脓肿

D.溃疡

[正确答案]A

[正确率]67.82%

[解析]

[考点定位] 坏死的结局。(P24)“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表皮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皮肤、黏膜浅表的组织缺损称为糜烂,较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D错)。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B错)。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称为瘘管(A对)。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题眼解析]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称为瘘管。阑尾切除术后切口处有肠内容物流出,属于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称为瘘管(A对)。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B错)。脓肿是指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C错)。皮肤、黏膜较深的组织缺损称为溃疡(D错)。[知识拓展] 坏死的结局包括: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其中分离排出有糜烂(皮肤、黏膜浅表组织缺损)、溃疡、窦道、瘘管、空洞(肺、肾坏死物经支气管、输尿管排出,残留空腔)。

43.2016N43A凝固性坏死的形态学特点是

A.形成筛状软化灶

B.病灶中出现炎症细胞

C.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完整

D.保持原有组织轮廓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2.09%

[解析]

[考点定位] 凝固性坏死。(P22)“此种坏死与健康组织间界限多较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D对)[题眼解析]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镜下特点是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原有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D对)。形成筛状软化灶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点(A错)。病灶中出现炎症细胞可见于各种坏死类型,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特点(B错)。细胞膜及细胞器膜完整为细胞凋亡的特点(C错)。[知识拓展] 凝固性坏死最为常见,多见于心、肝、肾和脾等实质器官,可因缺血缺氧、细菌毒素、化学腐蚀剂作用引起。干酪性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镜下为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

44.2016N44A下列创伤中,能完全修复的是

A.闭合性骨折

B.一期愈合的手术切口

C.二期愈合的手术切口

D.三度烧伤的创面

[正确答案]A

[正确率]85.28%

[解析]

[考点定位] 骨组织的再生。(P33)“骨组织再生能力强,骨折后可完全修复。”(A对)(P42)“一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切口数月后形成一条白色线状瘢痕。”(B错)(P42)“二期愈合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哆开、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C错)(外科学P132)“Ⅲ°烧伤…愈合后多形成瘢痕,且常造成畸形”(D错)。[题眼解析]再生是指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修复过程。如果完全恢复了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则称为完全再生。骨折愈合时,如果对位对线都达到解剖学复位,经骨板形成塑形期后,可完全恢复原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属于完全再生(完全修复)(A对)。一期和二期愈合的手术切口、三度烧伤的创面都不是完全再生,因愈合后有瘢痕形成,属于瘢痕修复(BCD错)。[知识拓展]组织的损伤修复过程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一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其二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瘢痕修复。

45.2016N45A引起绒毛心的原发疾病是

A.浆液性心包炎

B.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C.化脓性心包炎

D.结核性心包炎

[正确答案]B

[正确率]89.72%

[解析]

[考点定位] 纤维素性炎。(P77)“浆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可机化引发纤维性粘连。”(P177-178)“纤维素性及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肉眼观,心包脏、壁两层表面附着一层粗糙的黄白色纤维素渗出物,呈绒毛状,故称绒毛心。”(B对)[题眼解析]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可有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搏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B对)。浆液性心包炎可有大量浆液渗出,多可完全吸收,不会导致绒毛心(A错)。化脓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可导致慢性缩窄性心包炎,不会导致绒毛心(CD错)。[知识拓展] 纤维素性炎发展中,若渗出纤维素过多、中性粒细胞(分泌蛋白水解酶)较少或组织内抗胰蛋白酶(抑制蛋白水解酶活性)含量过多时,均可导致渗出纤维素不能被完全溶解吸收,随后发生机化。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3903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