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016N26A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
B.碱基配对发生在嘌呤与嘧啶之间
C.疏水作用力和氢键维持结构的稳定
D.脱氧核糖和磷酸位于螺旋的内侧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4.49%
[解析]
[考点定位]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P37)“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了亲水性骨架,该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而疏水性的碱基对包埋在双螺旋结构的内侧。”(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P37)“一条链上的腺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胸腺嘧啶形成了两对氢键;一条链上的鸟嘌呤与另一条链上的胞嘧啶形成了三对氢键(B对)。这种特定的碱基之间的作用关系称为互补碱基对,DNA的两条链则称为互补链。碱基对平面与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轴近乎垂直(A对)”(P37)“这种碱基堆积作用十分重要,它和互补链之间碱基对的氢键共同维系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C对)”。[题眼解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为:DNA由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构成的亲水性骨架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DNA双链的碱基间严格按A=T、G≡C配对存在,这种碱基配对关系称为互补碱基对,也称Watson-Crick配对(B对)。碱基对平面与双螺旋结构的螺旋轴垂直(A对)。相邻的两个碱基对平面在旋进过程中会彼此重叠,由此产生了具有疏水性的碱基堆积力。这种碱基堆积力和互补链之间碱基对的氢键共同维系着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C对)。[知识拓展]①DNA是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螺旋结构,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位于内侧。DNA双螺旋结构的直径是2.37nm,螺距为3.54nm。每一个螺旋平均有10.5个碱基对,每两个碱基对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为36°,每两个相邻的碱基对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②DNA双螺旋结构以右手螺旋结构(B型-DNA)最多见,此外还有左手螺旋结构(Z型-DNA)和A型-DNA结构。
27.2016N27A如tRNA的反密码子为GAU,其识别的密码子是
A.AUC
B.CUA
C.CAU
D.AAG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3.81%
[解析]
[考点定位]R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P47)“携带酪氨酸的tRNA反密码子是-GUA-,可以与mRNA上编码酪氨酸的密码子-UAC-互补配对。在蛋白质合成中,氨酰-tRNA的反密码子依靠碱基互补的方式辨认mRNA的密码子,将其所携带的氨基酸正确地转递到合成中的多肽链上”。[题眼解析]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碱基互补配对的:即A-U、G-C;方向相反:反密码子为5’GAU3’,与之配对的密码子应为3’CUA5’。因密码的阅读方向规定为5’→3’,故密码子改写为5’AUC3’(A对)。[知识拓展]tRNA含有多种稀有碱基。tRNA的二级结构呈现酷似三叶草的形状。位于两侧的发夹结构含有稀有碱基,分别称为DHU环和TψC环,位于上方的发夹结构是氨基酸接纳茎,亦称氨基酸臂;位于下方的是反密码子环。所有tRNA的3’端都是以CCA三个核苷酸结束的。
28.2016N28A下列辅酶中,不参与递氢的是
A.NAD⁺
B.FAD
C.FH₄
D.CoQ
[正确答案]C
[正确率]73.64%
[解析]
[考点定位]氧化呼吸链中递氢体。(P120)“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通过烟酰胺环传递H⁺和电子”(A对)。(P121)“因此FMN、FAD发挥传递氢和电子的作用”(P124)“催化底物琥珀酸的脱氢反应,使FAD转变为FADH₂,后者再将电子经Fe-S传递到Q”(B对)。(P121)“泛醌又称辅酶Q(CoQ或Q)”(P121)“(三)有机化合物泛醌传递氢和电子”(D对)。[题眼解析]氧化呼吸链中的递氢体有NAD⁺、NADP⁺、FAD、FMN、CoQ(ABD对)。FH₄(四氢叶酸)不能递氢,而是一碳单位的运载体,参与嘌呤、嘧啶的合成过程(C错,为本题正确答案)。[知识拓展]真核细胞ATP的生成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在氧化呼吸链中,参与传递反应的酶复合体按一定顺序排列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传递电子或氢的作用。其中传递氢的酶蛋白或辅助因子称之为递氢体。传递电子的则称之为电子传递体。由于递氢过程也需要传递电子(2H+2e⁻),所以氧化呼吸链也称为电子传递链。递氢体同时也是递电子体,递电子体不一定是递氢体。递氢体:NAD⁺、NADP⁺、FAD、FMN、CoQ。递电子体:Cyt、Fe-S。
29.2016N29A糖代谢中“巴斯德效应”的结果是
A.乳酸生成增加
B.三羧酸循环减慢
C.糖原生成增加
D.糖酵解受到抑制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4.00%
[解析]
[考点定位]糖有氧氧化与无氧氧化的关系。(P103)“例如,肌组织在有氧条件下,糖的有氧氧化活跃,而无氧氧化则受到抑制,这一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D对)。[题眼解析]酵母菌在无氧时进行生醇发酵,将其转移至有氧环境,生醇发酵被抑制。这种有氧氧化抑制生醇发酵(或糖酵解)的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D对)。[知识拓展]缺氧时,NADH+H⁺留在胞质,丙酮酸就接受氢而还原生成乳酸。有氧时,NADH+H⁺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酮酸就彻底氧化为CO₂和H₂O,而此时胞质中的糖无氧氧化途径受到抑制,即巴斯德效应。
30.2016N30A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异生的机制是
A.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2的活性
B.激活6-磷酸果糖激酶-1
C.激活丙酮酸激酶
D.抑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合成
[正确答案]A
[正确率]57.77%
[解析]
[考点定位]糖异生调节。(P114)“胰高血糖素使果糖-2,6-二磷酸的生成减少,这是因为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和蛋白激酶A,使磷酸果糖激酶-2(A对)磷酸化而失活,引起果糖-2,6-二磷酸水平降低,因此饥饿时肝糖异生增强而糖酵解减弱”。(P114)“果糖-1,6-二磷酸是其别构激活剂,可促进糖酵解。果糖-1,6-二磷酸的生成量也受胰高血糖素调节,这是因为胰高血糖素可降低果糖-2,6-二磷酸水平,从而减少果糖-1,6-二磷酸(B错)的生成”。(P114)“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使丙酮酸激酶发生磷酸化,从而抑制其活性,减弱糖酵解(C错)”。(P114)“胰高血糖素通过cAMP,快速升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mRNA水平,促进合成酶蛋白,加强糖异生(D错)”。[题眼解析]胰高血糖素可加强糖异生,抑制糖酵解,其调节机制有三方面:使磷酸果糖激酶-2磷酸化而失活(A对),抑制果糖-2,6-二磷酸和果糖-1,6-二磷酸的生成,从而抑制丙酮酸激酶;通过cAMP使丙酮酸激酶磷酸化而失活;通过cAMP快速诱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的表达,增加酶的合成(D错)。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都是糖酵解的关键酶,这两个酶的活性增加,则糖酵解增强,与胰高血糖素抑制糖酵解的作用相反(BC错)。[知识拓展](1)糖异生的主要前体是乳酸、丙酮酸、氨基酸及甘油等。在反刍动物的消化道中,经细菌作用能将大量纤维等转变成丙酸,后者在体内也可转变成糖。(2)糖异生过程分两阶段:①各种糖异生前体(除甘油外)转变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再生成各种单糖或多糖。(3)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是糖异生的关键酶,该酶合成受抑制时,糖异生将受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