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N1A下列关于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描述,错误的是
A.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B.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C.稳态调节中都有一个调节点
D.稳态是指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基本恒定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0.87%
[解析]
[考点定位]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P8)“由于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所以生理学中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P9)“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P9)“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的状态”(A对)。(P9)“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B对)。(P12)“负反馈调节的意义是使系统处于一种稳定状态”(P12)“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有一个相应的调定点”(C对)。[题眼解析]稳态是指机体的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基本恒定,而非细胞内液(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简言之,是一种动态平衡(A对)。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的自我调节的结果(B对)。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负反馈控制都有一个调定点(C对)。调定点是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实际上,调定点可被视为各生理指标正常范围的均数。[知识拓展]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约占体重60%,其中细胞外液占总体液的1/3,细胞内液占总体液的2/3,细胞外液中约3/4分布于细胞间隙,称为组织间液或组织液;其余约1/4则在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即为血浆。此外,还有少量的淋巴和脑脊液。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直接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外液,处于动态平衡。
2.2016N2A在引起和维持细胞内外Na⁺、K⁺不对等分布中起重要作用的膜蛋白是
A.载体
B.离子泵
C.膜受体
D.通道
[正确答案]B
[正确率]87.45%
[解析]
[考点定位]钠泵的作用。(P21)“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逆浓度差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其直接效应是维持细胞膜两侧Na⁺和K⁺的浓度差,使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达到胞质内的10倍左右,细胞内的K⁺浓度达到细胞外液的30倍左右”(B对)。[题眼解析]细胞外液的Na⁺浓度约为其细胞内液的10倍左右;而细胞内液K⁺浓度约为其细胞外液的30倍左右。钠泵是引起和维持细胞内外Na⁺、K⁺不对等分布的离子泵。静息状态下每分解一分子ATP,钠泵可使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B对)。载体、通道是物质跨膜转运的途径,膜受体是细胞膜中接受和转导信息的蛋白质(ACD错)。[知识拓展]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通常为带电离子,因此介导这个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其化学本质是ATP酶。其中钠泵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中普遍存在的离子泵。钠泵的生理意义主要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钾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如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就需要高钾环境;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钠泵活动形成的Na⁺和K⁺跨膜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基础;④钠泵活动的生电效应可直接使膜内负值增大;⑤钠泵活动建立的Na⁺跨膜浓度梯度可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势能储备。
3.2016N3A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 Na⁺平衡电位为+60mV,Na⁺的电化学驱动力则为
A.-130mV
B.-10mV
C.+10mV
D.+130mV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3.50%
[解析]
[考点定位]电化学驱动力及其变化。(P36)“当细胞(以神经细胞为例)处于静息状态(图2-17A)时,根据静息膜电位(Em=-70mV)、Na⁺平衡电位(ENa=+60mV)和K⁺平衡电位(Ek=-90mV)的数值,可求得Na⁺的电-化学驱动力为-130mV,K⁺的电-化学驱动力为+20mV”(A对)。[题眼解析]根据平衡电位的定义,当膜电位(Em)等于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Ex)时,这种离子受到的电-化学驱动力等于零。因此,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可用膜电位与离子平衡电位的差值(Em-Ex)表示。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为-70mV,Na⁺平衡电位为+60mV,Na⁺的电化学驱动力则为静息电位-钠离子的平衡电位=-70mV-(+60mV)=-130mV(A对)。[知识拓展]数值前的正负号则表示离子跨膜流动的方向,正号为外向,负号为内向。离子电位差驱动力和浓度差驱动力相等时跨膜电位差称为该离子的平衡电位。因此Na⁺的平衡电位为正,K⁺平衡电位为负。
4.2016N4A风湿热时,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原因是
A.红细胞表面积/体积比增大
B.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高
C.血浆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含量增高
D.红细胞本身发生病变
[正确答案]C
[正确率]80.35%
[解析]
[考点定位]红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P63)“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C对)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B错)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发生,使沉降率减慢”。[题眼解析]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是由于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双凹圆碟状的红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所产生的摩擦力较大,故红细胞沉降率缓慢。在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红细胞能彼此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团块的总面积与总体积之比减小,摩擦力相对减小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A错)。决定红细胞叠连快慢的因素不在于红细胞本身,而在于血浆成分的变化(D错)。通常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增高时,可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率(C对)。血浆中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时则可抑制叠连的发生,使沉降率减慢(B错)。[知识拓展]正常男性红细胞沉降率为0~15mm/h,成年女性为0~20mm/h。若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血浆中,红细胞也会较快发生叠连而沉降率加速,而将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沉降率正常。可见红细胞沉降率主要与血浆成分有关。记忆: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情况有:荡秋千(胆固醇、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沉降率减慢的情况:白磷(白蛋白、卵磷脂的含量增多,想象一下白磷燃烧很迅速)。
5.2016N5A阿司匹林通过减少TXA₂合成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环节是
A.抑制COX
B.抑制TXA₂合成酶
C.抑制PGI₂合成酶
D.抑制PLA₂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5.29%
[解析]
[考点定位]血小板生理。(P71)“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A对)而减少TXA₂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题眼解析] 血小板释放的TXA₂具有强烈的聚集血小板和缩血管作用。血小板内无TXA₂的储存,当血小板受到刺激而被激活时,血小板内的磷脂酶A₂也被激活,进而裂解膜磷脂,游离出花生四烯酸,后者在环加氧酶(COX)的作用下生成前列腺素G₂和H₂(PGG₂和PGH₂),并进一步在血小板的血栓烷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TXA₂。TXA₂可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正反馈促进作用。阿司匹林可抑制环加氧酶(COX)而减少TAX₂的生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A对B错)。血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前列环素合成酶,可使PGH₂转化为前列环素(PGI₂)。与TXA₂的作用相反,PGI₂可提高血小板内cAMP浓度,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舒张血管作用。若血管内皮受损,局部PGI₂生成减少,将有利于血小板聚集的发生(CD错)。[知识拓展] 血管内皮细胞还可释放一氧化氮(NO),NO和PGI₂相似,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效应是通过提高血小板内cGMP的含量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