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复习规划

2017年西医综合真题及解析

136.2017N136X肝素抗凝血作用的机制有

A.抑制因子Ⅴ的激活

B.促进纤溶酶原的激活

C.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D.促进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释放

[正确答案]CD

[正确率]53.52%

[解析]

[考点定位]血液凝固的调控。(P78)“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C对)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可促进结合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TFPI释放,使血浆TFPI水平升高(D对)”。[题眼解析]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但在缺乏抗凝血酶的条件下,肝素的抗凝作用很弱。因此,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C对)。此外,肝素还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而TFPI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D对)。抑制因子V的激活为蛋白质C系统的抗凝机制(A错)。促进纤溶酶原的激活为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机制(B错)。[知识拓展] 生理性抗凝物质包括: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②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③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④肝素。抗凝血酶Ⅲ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都是通过肝素发挥抗凝作用的。

137.2017N137X小肠的运动形式有

A.紧张性收缩

B.分节运动

C.集团蠕动

D.逆蠕动

[正确答案]ABD

[正确率]58.98%

[解析]

[考点定位]小肠的运动形式。(P197)“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A对)…2.分节运动(B对)…3.蠕动…有时在回肠末段可出现一种与一般蠕动方向相反的逆蠕动(D对)”。(P200)“在大肠还有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C错)”。[题眼解析]小肠的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三种基本运动类型,其中蠕动又包括蠕动冲、逆蠕动等特殊类型(ABD对)。集团蠕动为大肠的运动形式(C错)。[知识拓展]回肠末段可出现一种与蠕动相反的逆蠕动,其作用是防止食糜过早通过回盲瓣进入大肠,以增加食糜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以便对食糜进行更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138.2017N138X关于CO₂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有

A.化学结合形式的CO₂主要是碳酸氢盐

B.小部分CO₂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C.Hb与CO₂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需酶催化

D.碳酸酐酶在CO₂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ABD

[正确率]66.69%

[解析]

[考点定位]CO₂在血液中的运输。(P166)“血液中所含的CO₂约5%以物理溶解(B对)的形式运输,其余约95%则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HCO₃⁻,约88%)(A对)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HHbNHCOOH或HbCO₂,约7%)”。(P167)“进入红细胞的一部分CO₂可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HbCO₂,这一反应无需酶的催化”(C错)。(P166)“因红细胞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酐酶,在其催化下,CO₂与H₂O结合生成H₂CO₃的反应极为迅速,其反应速率可增加5000倍,不到1秒即达平衡”。(P167)“由此可见,碳酸酐酶在CO₂的运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D对)。[题眼解析]血液中小部分CO₂直接溶解于血浆中,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5%),其余则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形式主要是碳酸氢盐(88%)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7%),前者由碳酸酐酶在红细胞内催化CO₂与H₂O反应而生成,碳酸酐酶在二氧化碳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ABD对)。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由CO₂与与Hb的氨基结合生成,无需酶的催化(C错)。[知识拓展]血液中所含的O₂仅约1.5%以物理溶解的形式运输,其余98.5%则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Hb与O₂结合的反应迅速,可逆,受氧分压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一分子Hb可与4分子O₂可逆氧合。

139.2017N139X促进肾素分泌的因素有

A.循环血量减少

B.肾小球滤过Na⁺减少

C.动脉血压降低

D.肾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正确答案]ABC

[正确率]55.48%

[解析]

[考点定位]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P134)“当交感神经兴奋(D错)、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量减少(A对)或血浆中Na⁺浓度降低(B对)时,肾素分泌增多”。(P140-141)“当循环血量增多,动脉血压升高时,肾脏可通过以下机制使循环血量和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③体内RAS系统的活动被抑制,肾素分泌减少”(C对)。[题眼解析]  肾素是由肾脏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酸性蛋白酶,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以启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链式反应。当各种原因引起肾血流量减少(比如循环血量减少)或血浆中Na⁺浓度降低(肾小球滤过的Na⁺减少)时,肾素分泌增多(AB对)。动脉血压降低可反射性兴奋肾交感神经,从而使肾素释放增加(C对)。肾交感神经兴奋,通过激活β受体,使球旁器的颗粒细胞释放肾素;肾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则抑制肾素分泌(D错)。[知识拓展]  肾素分泌受肾内机制、神经和体液机制三种调节。肾内机制感受器位于入球小动脉的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前者感受肾动脉的灌注压,后者感受流经小管液的Na⁺量。神经机制指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颗粒细胞膜的β受体。体液机制指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等可刺激颗粒细胞释放肾素。

140.2017N140X影响突触前电位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的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A.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B.动作电位频率

C.进入神经末梢的Ca²⁺量

D.突触囊泡大小

[正确答案]BC

[正确率]69.90%

[解析]

[考点定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影响因素。(P302)“递质的释放量主要决定于进入末梢的Ca²⁺量。因此,凡能影响末梢处Ca²⁺内流的因素都能改变递质的释放量”(C对)。(P302)“到达突触前末梢动作电位的频率加快、幅度增加或时程延长等都能使递质释放增多”(B对)。[题眼解析]影响突触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量的主要因素是进入神经末梢的Ca²⁺量,因此,凡能影响末梢处Ca²⁺内流的因素都能改变递质的释放量;到达突触前末梢动作电位的频率和幅度增加,也可使进入神经末梢的Ca²⁺量增加(BC对)。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不影响末梢处Ca²⁺内流,与递质释放量无关(A错);突触囊泡大小与递质种类有关,而与递质的释放量无关(D错)。[知识拓展] 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的电压门控式Ca²⁺通道打开→神经递质释放→递质在突触间隙内扩散→与后膜的特异受体结合→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某些离子进入胞内→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3900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