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复习规划

2018年西医综合真题及解析

36.2018N36A肝细胞碎片样坏死的形态学改变是

A.坏死肝细胞核碎裂

B.肝小叶内肝细胞广泛的点状坏死

C.坏死突破界板向肝小叶内扩散

D.肝细胞坏死超过1/3造成肝小叶结构不完整

[正确答案]C

[正确率]45.81%

[解析]

[考点定位]  肝细胞碎片状坏死。(P218)“2)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C对)(P218)“1)点状坏死:指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B错)(P218)“3)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两个门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D错)[题眼解析]  肝细胞的溶解性坏死是由严重的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碎片状坏死是肝细胞坏死的形式之一,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C对)。点状坏死:指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B错)。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和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大片坏死:指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D错)。凋亡: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胞质进一步浓缩,核也浓缩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凋亡小体)(A错)。[知识拓展]  肝细胞有两种常见的变性,即细胞水肿和嗜酸性变。细胞水肿最常见,光镜下见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化→细胞水肿(水样变)→气球样变。嗜酸性变一般仅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光镜下见病变肝细胞由于胞质水分脱失浓缩使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嗜酸性增强,故红染。

37.2018N37A下列肾小球肾炎中,以肾小球内线状免疫荧光为特征的是

A.膜性肾病

B.新月体性肾炎

C.急性弥漫增生性肾炎

D.IgA肾病

[正确答案]B

[正确率]71.44%

[解析]

[考点定位]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P268)“Ⅰ型…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特征性的线性荧光。”(P269)“Ⅰ型表现为线性荧光。”(B对)(P270)“1.膜性肾病(A错)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查显示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表现为典型的颗粒状荧光。”(P268)“(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C错)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肾小球内有颗粒状IgG、IgM和C3沉积。”[题眼解析]  新月体性肾炎又称为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分为三型:Ⅰ型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特征性线性荧光(B对)。膜性肾病又称为膜性肾小球病,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出现含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物(A错)。急性弥漫增生性肾炎的病变特点是弥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其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肾小球内有颗粒状IgG、IgM和C3沉积(C错)。IgA肾病的特点是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IgA沉积,电镜检查显示系膜区有电子致密沉积物(D错)。[知识拓展]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为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疾病,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大部分急进性肾炎由免疫机制引起。根据免疫学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分为三型,Ⅰ型为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Ⅱ型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在我国较常见;Ⅲ型又称为免疫反应缺乏型肾炎。免疫荧光检查的结果与急进性肾炎的类型有关。Ⅰ型表现为线性荧光,Ⅱ型为颗粒状荧光,Ⅲ型免疫荧光检查结果为阴性。

38.2018N38A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组织损害的物质是

A.自身抗体

B.CD8⁺淋巴细胞

C.苏木素小体

D.狼疮细胞

[正确答案]A

[正确率]70.52%

[解析]

[考点定位]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P84)“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由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引起。”(A对)(P84)“患者体内自身抗体形成,提示B细胞活动亢进是本病的发病基础。”(B错)(P84)“抗核抗体并无细胞毒性,但能攻击变性或胞膜受损的细胞,导致细胞核肿胀,呈均质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苏木素小体),为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C错)(P84)“吞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称为狼疮细胞。”(D错)[题眼解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组织损伤与自身抗体的存在有关,多数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Ⅲ型变态反应),其中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多种自身抗体形成,提示B细胞活动亢进是本病的发病基础。理论上,B细胞克隆本身的缺陷,TH细胞的过度刺激或TS细胞功能过低皆可导致B细胞功能亢进。研究表明,CD4⁺TH细胞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错)。狼疮性肾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抗核抗体并无毒性,但能攻击变性或细胞膜受损的粒细胞,一旦它与细胞核接触,即可使胞核肿胀,呈均质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狼疮小体呈圆或椭圆形,HE染色时因苏木素着色而蓝染,故又称苏木素小体,主要见于狼疮性肾炎的肾小球或肾间质,对狼疮性肾炎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狼疮小体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在补体存在时可促进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称狼疮细胞。苏木素小体和狼疮细胞都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组织损伤的表现,不是病因(CD错)。[知识拓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变多种多样,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几乎存在于所有患者并累及全身各器官。活动期病变以纤维素样坏死为主。慢性期血管壁纤维化明显,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水肿及基质增加。在SLE的病变中,除狼疮细胞外,其他改变都不具有特异性。

39.2018N39A乳腺浸润癌与乳腺硬化性腺病形态相似,鉴别两者最主要的依据是

A.浸润癌核分裂象多见

B.浸润癌腺体异形明显

C.浸润癌增生活跃

D.浸润癌腺腔周围无肌上皮细胞

[正确答案]D

[正确率]49.90%

[解析]

[考点定位]  乳腺浸润癌和乳腺硬化性腺病的鉴别。(P295)“镜下,腺泡外层的肌上皮细胞明显可见(D对),这是区别于浸润性癌的主要特征”。[题眼解析]  乳腺硬化性腺病主要特征为小叶中央或小叶间的纤维组织增生使小叶腺泡受压而扭曲变形,一般无囊肿形成,镜下,每一终末导管的腺泡数目增加,小叶体积增大,轮廓尚存。病灶中央部位纤维组织呈不等程度的增生,腺泡受压而扭曲,病灶周围的腺泡扩张。腺泡外层的肌上皮细胞明显可见,这是区别于浸润性癌的主要特征(D对ABC错)。[知识拓展]  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乳腺癌的70%左右,镜下,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癌细胞排列成巢状、团索状,或伴有少量腺体结构,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多形性常较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常见局部肿瘤细胞坏死。浸润性小叶癌约占乳腺癌的5%~10%,其癌细胞小,大小一致,核分裂象少见,细胞形态和小叶原位癌的瘤细胞相似。

40.2018N40A下列疾病中,属于化脓性炎的是

A.大叶性肺炎

B.淋病性尿道炎

C.肠伤寒

D.阿米巴肝脓肿

[正确答案]B

[正确率]69.98%

[解析]

[考点定位]  化脓性炎。(P77)“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化脓性炎多由化脓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等)感染所致。”(P77)“依据病因和发生部位不同,把化脓性炎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等类型。”(P77)“1.表面化脓和积脓  表面化脓是指发生在黏膜和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如化脓性尿道炎(B对)和化脓性支气管炎,渗出的脓液可沿尿道、支气管排出体外。”(P350)“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题眼解析]  表面化脓是指发生在黏膜和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黏膜的化脓性炎又称脓性卡他性炎,此时中性粒细胞向黏膜表面渗出,深部组织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不明显。如化脓性尿道炎,渗出的脓液可沿尿道、支气管排出体外,淋病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B对)。大叶性肺炎是主要由肺炎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A错)。肠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由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C错)。镜下,脓腔内为液化坏死无结构物质,脓肿壁有不等量尚未彻底液化坏死的组织,有少许炎细胞浸润,在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如伴有细菌感染,则可形成典型脓肿,病灶内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脓细胞,慢性脓肿周围可见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包绕(D错)。[知识拓展]  急性炎症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脓性渗出物称为脓液,脓液中的中性粒细胞除极少数仍有吞噬能力外,大多数细胞已发生变性和坏死,这些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根据病因和发生部位不同,把化脓性炎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和脓肿等类型。表面化脓是指发生在黏膜和浆膜表面的化脓性炎,如化脓性尿道炎和化脓性支气管炎,当化脓性炎发生于浆膜、胆囊和输卵管时,脓液则在浆膜腔、胆囊和输卵管腔内积存,称为积脓。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在皮肤、肌肉和阑尾,蜂窝织炎主要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表现为炎症病变组织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性浸润,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脓肿是指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即脓腔。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3897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