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医考研

2018年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

111.2018N111X下列各项属津液的是

A.唾液

B.泪液

C.汗液

D.脑髓

[正确答案]ABCD

[正确率]43.46%

[解析]

[考点定位]津液的概念——《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第四节津液(P81) [题眼解析]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脑髓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故选ABCD)。 [知识拓展]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二者之间在性状、分布和功能上有所不同:津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性质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

112.2018N112X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B.督脉总督一身之经脉

C.任脉为血海,调节月经

D.带脉为气海,调节经带

[正确答案]BCD

[正确率]44.60%

[解析]

[考点定位]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第三节奇经八脉(P167) [题眼解析]督脉的主要生理机能: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2.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故选B)。任脉的主要生理机能: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故选C)。带脉的主要生理机能:1.约束纵行诸经。2.主司妇女带下(故选D)。 [知识拓展]冲脉的主要生理机能:1.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为“十二经脉之海”。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机能有关(故不选A)。

113.2018N113X下列与湿性趋下致病特点相关的病症是

A.带下量多

B.小便淋浊

C.大便泄泻

D.下肢水肿

[正确答案]ABCD

[正确率]65.12%

[解析]

[考点定位]六淫的致病特征——《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第一节六淫(P210) [题眼解析]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类水属阴而有趋下之势,多易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脚气等病以下肢多见;如小便浑浊、泄泻、下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故选ABCD)。 [知识拓展]除“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外,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还有: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与水同类,故属阴邪。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2.湿性重浊:湿邪致病,常出现以沉重感及附着难移为特征的临床表现。3.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粘滞不爽的特征;湿邪致病,病程缠绵;湿邪重浊,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114.2018N114X脾气虚弱会导致

A.脾运无力,不能运化饮食

B.中气虚,升举无力

C.健运无力,气血乏源

D.脾虚不能统摄血液

[正确答案]ABCD

[正确率]92.61%

[解析]

[考点定位]脾气失调的病理表现——《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病机 [题眼解析]脾气虚损的病理表现:脾气虚弱,运化无权,则纳呆,食入不化,口淡无味;脾气虚,升清功能减弱,导致升清降浊失司,则头目眩晕,脘腹胀闷,便溏泄泻;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则气血不足;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见出血;脾气虚损,升举无力,中气下陷,则内脏下垂,久泄脱肛、便意频数(故选ABCD)。 [知识拓展]脾气虚损的形成原因:1.饮食所伤,脾失健运;2.禀赋素虚;3.久病耗伤;4.劳倦过度损伤;5.情志失和,思虑太过。

115.2018N115X符合因人制宜的是

A.妇人妊娠禁用峻下逐水药

B.老年人用药宜顾护正气

C.小儿用药应忌用峻剂

D.阴盛阳虚者慎用寒凉之剂

[正确答案]ABCD

[正确率]87.41%

[解析]

[考点定位]  因人制宜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防治原则第二节治则(P287) [题眼解析]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则。1.年龄:年龄不同,则生理机能、病理反应各异,治宜区别对待。如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气血衰弱,病多虚,故多用补虚之法或攻补兼施;治疗小儿疾病,药量宜轻,疗程宜短,忌用峻剂。(故选BC)2.性别:男女性别不同,各有其生理、病理特点,治疗用药宜当有别。如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产后慎用或禁用峻下、破血、通泻走窜之品。(故选A)3.体质:体质特性与病证性质及变化密切相关。如偏阳盛阴虚体质,慎用温热之剂;偏阴盛阳虚体质,慎用寒凉之品(故选D)。 [知识拓展]  三因制宜的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上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在应用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只有把疾病与天时气候、地域环境、患者个体诸因素等加以全面的考虑,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才能收到显著效果。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4615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