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医考研

2018年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

6.2018N6A按照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的是

A.手少阴经

B.足太阴经

C.手厥阴经

D.足少阴经

[正确答案]C

[正确率]69.16%

[解析]

[考点定位]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第二节十二经脉(154) [题眼解析]按照十二经气血流注次序,手少阳三焦经上接的经络是手厥阴心包经(故选C)。 [知识拓展]上接手少阴心经的经络为手太阳小肠经(故不选A)。上接足太阴脾经的经络为手少阴心经(故不选B)。上接足少阴肾经的经络为手厥阴心包经(故不选D)。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

7.2018N7A下列选项中,属于风性善行特点的是

A.眩晕震颤

B.手足抽搐

C.痛无定处

D.角弓反张

[正确答案]C

[正确率]93.14%

[解析]

[考点定位]六淫的致病特征——《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第一节六淫(P208) [题眼解析]风性善行,是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故选C)。 [知识拓展]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如风邪入侵,常现颜面肌肉抽动,或眩晕、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故不选ABD)。除此之外,风淫的性质和致病特征还有: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并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和肌表;2.风性数变: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8.2018N8A五志过极与六气郁滞皆可化生的是

A.痰浊

B.湿热

C.燥热

D.内火

[正确答案]D

[正确率]89.19%

[解析]

[考点定位]火热内生的形成原因——《中医基础理论》第八章病机第一节基本病机(267) [题眼解析]五志过极: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脏腑精气阴阳的协调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或抗逆。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自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外感六淫病邪,在疾病过程中,皆可郁滞而从阳化热化火。故五志过极与六气郁滞皆可化生的是内火(故选D)。 [知识拓展]痰浊多因脾、肺等脏腑机能失调,津液停而为饮,饮凝成痰所致(故不选A)。湿热多因热与湿同时侵犯人体,或可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所致(故不选B)。燥热多因久病伤津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化热化火所致(故不选C)。

9.2018N9A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

A.内经

B.难经

C.中藏经

D.伤寒论

[正确答案]B

[正确率]43.94%

[解析]

[考点定位]既病防变——《中医基础理论》第九章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 [题眼解析]“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最早源于《难经·七十七难》,原文中写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选B)。 [知识拓展]《内经》,即《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源泉(故不选A)。《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著,此书较早地将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并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故不选C)。《伤寒论》,为晋代张仲景所著,此书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康复等,进行了系统而又全面的分析论述(故不选D)。

10.2018N10A症见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吸微弱者属

A.假神

B.神乱

C.少神

D.失神

[正确答案]D

[正确率]60.62%

[解析]

[考点定位]失神的表现——《中医诊断学》第一章望诊第一节全身望诊(P13) [题眼解析]失神,又称无神。精亏神衰而失神的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或目翻上视;面色晦暗无华,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大肉已脱,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故选D)。邪盛扰神而失神的临床表现: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二便闭塞。 [知识拓展]假神的临床表现:久病、重病的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故不选A)。神乱的临床表现: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等(故不选B)。少神的临床表现: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双目少动,面色淡白少华,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食欲减退(故不选C)。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4615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