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听课练题

22考研西医综合备考资料:生理学笔记

第三节、兴奋性和生物电

一、兴奋性和生物电

兴奋:动作电位或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共同特点:是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引起其它反应

兴奋–;收缩耦联–;>电与机械变化为两回事,

ECG为电变化,在前,所以ECG正常,心脏功能不一定正常

二、判断引起兴奋的条件:

强度、时间、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强度时间曲线上每一点都代表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小刺激强度和?短刺激时间

时值:以2倍的基强度作为刺激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短的刺激时间

阈强度:在刺激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可使组织发生兴奋的?小刺激强度

兴奋后的兴奋性变化:有四期

绝 对不应期:受刺激后无论多大的刺激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约相当于峰电位持续的时间

相对不应期:阈上刺激有可能产生兴奋,

相当于峰电位降支末端和负后电位的起始段

超常期:阈下刺激可兴奋,相当于负后电位的后段

低常期:大于阈刺激可兴奋

三、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

(一)RP和AP:

RP:安静的状态下,膜两侧的电位差。此状态又称为极化状态,外正内负

RP指膜内电位,膜外为零

去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负后电位:去极化的后电位

复极化:去极化后,膜电位恢复至RP的过程

超极化:从RP开始,膜电位负值增大

超射:膜电位去极化到零继续变正的部分

AP:在RP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刺激,膜电位迅速可逆的波动过程

锋电位:去极相(升)复极相(降),其特征决定AP的特征

后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是可有可无的

负后电位是去极化的后电位,复极时蓄积在膜外的钾暂时阻碍了钾外流 下后电位是超极化的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产生

AP的特征:

1)、全或无的特征:AP的幅度与其刺激强度无关,与传播距离也无关,并非AP的幅度不可变化。AP的 幅度可以变化,高钾可使RP变小,因膜外的高钾使外移的钾减少)

2)、AP不能总和

(二)RP和AP的形成原理:

AP:1、钠泵的活动造成膜内外离子浓度的势能差

2、不同状态下,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造成带电离子的跨膜运动产生膜电位变化。

内向电流:正电荷流向细胞内,去极化;

外向电流:正电荷流向细胞外,复极化或超极化;

离子电流与物理电流作用相反,内向的离子流和外向的物理电流使细胞去极化 RP: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RP与EK非常接近,但RP

(因部分钠离子内流中和部分负电荷所致)

RP决定于:膜内外的K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对钠和钾相对的通透性

阈电位:膜去极化到某一临界状态时,能够引起钠通道大量开放和膜电位变化,此临界膜电位称阈电位。 (三)局部兴奋:当细胞膜受阈下刺激时产生的膜电位,称:局部兴奋

特征:1、没有”全或无”特征,具有等级性特征。

2、可进行电紧张扩布,但不能向远处只能在局部衰减扩布,扩布半径小于1mm。 3、没有不应期,可以总和。

神经细胞的树突:不可总和,因为相互间距离过大

神经细胞的胞体:可以总和,逐渐增强局部兴奋性

终板电位是局部兴奋;突触后电位,是局部兴奋;发生器/感受器电位:是局部兴奋 (四)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通过兴奋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局部电流,而依次扩布。 局部电流要比阈电流大六到七倍

有髓神经纤维是跳跃性传导

神经干AP(动作电位)是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的电位差,临床上皆为细胞外记录

膜片钳和电压钳是研究离子通道的两种方法

基本原理:

1、固定电压的情况下测量膜电流,通过膜电流变化来观察膜电导变化(代表离子通道的开闭)。一般膜电 流是指宏膜电流(相对于通道电流)

膜片钳还可记录单通道电流

单通道电流特点:

A、通道的开放与关闭相互转换非常迅速

B、每次开放和关闭的时间都不相同,为随机分布,服从统计学规律。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3813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