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医考研

2020年中医综合真题及解析

111.2020N111X下面对十二经脉交接的叙述,错误的是

A.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交接于拇指

B.手太阳经与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外眦

C.足阳明经与足太阴经交接于足大趾

D.足少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胸中

[正确答案]ABD

[正确率]38.34%

[解析]

[考点定位]  十二经脉交接 ——《中医基础理论》第4章经络第2节十二经脉(P152)。  [题眼解析]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会(A对)。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在目外眦交接的是胆经和三焦经(B对)。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C错)。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手少阴心经:自心中起始,行走于上肢,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两条经络不相交接(D对)。 [知识拓展]暂无

112.2020N112X下列各项中,受体质因素影响的是

A.疾病转归

B.病机从化

C.转化倾向

D.疾病证候/发病证型

[正确答案]ABCD

[正确率]69.38%

[解析]

[考点定位]  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5章体质第2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P188)。 [题眼解析]  疾病初愈或趋向恢复时,中医学很重视善后调理,以促其康复。这也属于治疗范畴。此时常需多方面措施的配合,包括药物、食饵、精神心理和生活习惯等。这些措施的具体选择应用,皆须视患者的体质特征而异(A对)。体质与病机的从化:在中医学中,病情从体质而变化,称之为从化。人体感受邪气之后,由于体质的特殊性,病理性质往往发生不同的变化(B对)。在中医学中,传变是言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传变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因人而异。体质强壮者或其邪气轻微,则正能敌邪而病自愈(C对)。中医学认为,正气虚是形成疾病的内在根据,而邪气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条件。邪之所客必因正气之虚。正气虚,则邪乘虚而人;正气实,则邪无自人之理。正气决定于体质,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正气的虚实。因此,发生疾病的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体质因素(D对)。 [知识拓展]  暂无

113.2020N113X下列选项中,易耗气的是

A.暑邪

B.悲哀过度

C.劳力过度

D.过食肥甘

[正确答案]ABC

[正确率]56.00%

[解析]

[考点定位]  气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第6章病因第1、3、4、5节 (P206)。 [题眼解析]  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因为暑邪易人心经;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A对) 。悲则气消:气消,肺气消耗之意。悲忧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悲哀太过,往往通过耗伤肺气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脏的病变。如耗伤肺气,使气弱消减,意志消沉。可见气短胸闷、精神萎靡不振和懒惰等(B对)。劳力过度:劳力过度主要指较长时期的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过体力所能负担的过度劳力。劳力过度可以损伤内脏功能,致使脏气虚少,可出现少气无力、四肢困倦、懒于语言、精神疲惫、形体消瘦等,即所谓“劳则气耗” (C对)。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D错)。 [知识拓展]  暂无

114.2020N114X属于内火的是

A.阳盛化火

B.邪郁化火

C.阴虚火旺

D.五志化火

[正确答案]ABCD

[正确率]63.36%

[解析]

[考点定位] 内生五邪——《中医基础理论》第8章病机第1节基本病机 (P266)。 [题眼解析] 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阳盛化火(A对);或因五志化火(D对);或因邪郁化火(B对)等。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C对)。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知识拓展]暂无

115.2020N115X下列选项中属于治则内容的是

A.既病防变

B.调整阴阳

C.扶正祛邪

D.三因制宜

[正确答案]BCD

[正确率]45.67%

[解析]

[考点定位]  防治原则——《中医基础理论》第9章防治原则第2节治则 (P278)。 [题眼解析]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又称“治之大则”。治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在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综合与判断的基础上,而制订出来的对临床立法、处方、遣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律。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以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属于预防的范畴(A错)。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矛盾。治本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整阴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B对)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C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个体的体质差异等,均对疾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即所谓三因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以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D对)。 [知识拓展]  暂无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4620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