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模拟自测

22考研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第十九章-肝胆生化-习题册

二、名词解释

92. 是胆固醇在肝内代谢产生的、存在于胆汁中的胆烷酸的总称。

93. 是由肝细胞合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及其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物。

94. 是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转变生成的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及其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物。

95. 在肠道中重吸收的各种胆汁酸,经门静脉重新入肝脏。肝脏再把游离胆汁酸转变成结合胆汁酸,与重吸收的结合胆汁酸一道,重新随胆汁排入肠腔,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96. 是铁卟啉化合物的主要分解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

97. 游离胆红素在肝脏与葡糖醛酸等结合,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等物质,即结合胆红素。

98. 衰老的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生成的胆红素,未经过肝细胞转化,未结合葡糖醛酸等,称未结合胆红素。

99. 肠道中的胆素原小部分被肠道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大部分仍以原形再排至肠道,此过程称为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100. 肝脏将外源性或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改变其极性,使其易于随胆汁或尿排出,该转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101. 激素在发挥调节作用之后,在体内转化、降解而失去活性,这一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

102. 某些因素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多,形成高胆红素血症。由于胆红素是金黄色的,对弹性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所以当大量的胆红素扩散入组织时,可将组织黄染,临床上称之为黄疸。

103. 血清胆红素含量虽然高于正常范围,但未超过2mg/dl时,肉眼看不到黄疸,即称为隐性黄疸。

三、填空题

104. 两条入肝的血管;两条输出道路。

105. 线粒体;微粒体。

106. 蛋白质含量高。

107. 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108. 糖原合成和分解;糖异生。

109. 消化吸收;分解合成。

110. 蛋白质;尿素。

111. 量大;更新快。

112. 吸收;储存。

113. 灭活激素。

114. 胆固醇;胆固醇。

115. 游离胆汁酸;结合胆汁酸。

116. 初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

117. 胆酸;鹅脱氧胆酸。

118. 甘氨酸;牛磺酸。

119. 脱氧胆酸;石胆酸。

120. 甘氨酸;牛磺酸。

121. 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抑制胆固醇在胆汁中析出沉淀。

122. 胆红素;胆绿素。

123. 铁卟啉化合物。

124. 胆固醇7α-羟化酶。

125. 血红蛋白;细胞色素。

126. 胆红素的生成;胆红素的转运。

127. 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

128. 0.1~1.0mg/dl;未结合胆红素。

129. 间接胆红素;血胆红素。

130. 直接胆红素;肝胆红素。

131. 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132. 第一相反应;第二相反应。

133. 氧化反应;水解反应。

134. 结合反应;葡糖醛酸。

135. 反应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解毒致毒两重性。

136. 年龄;性别。

137. 清蛋白/球蛋白比值;血浆蛋白电泳。

138. 蛋白质代谢。

139. 蛋白质代谢。

140. ALT;γ-GT。

141. 肝细胞。

142. AKP;γ-GT。

143. 排泄。

144. 血清胆红素定量;尿三胆。

145. 尿胆红素;尿胆素原。

146. 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增加。

147. 结合胆红素增加;有尿胆红素且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减少。

148. 结合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都增加;有尿胆红素但尿胆素原和尿胆素的变化不定。

149. BSP。

四、问答题

150. 进入肠道中的各种胆汁酸(包括初级的、次级的、结合型的、游离型的),约有95%可被肠道重吸收。重吸收的各种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肝脏再把游离胆汁酸转变成结合胆汁酸,与重吸收的结合胆汁酸一道,重新随胆汁入肠。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51. ①补充肝脏合成胆汁酸量的不足,使有限的胆汁酸反复使用,充分发挥其生理作用。②胆汁酸的重吸收可促进胆汁的分泌,以防止胆固醇结石的产生。

152.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有两类:第一相反应和第二相反应。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第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153. 肝脏可将那些外源性或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改变其极性,使其易于随胆汁或尿排出,这种体内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非营养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极性改变(多数极性增大,溶解性也加大,活性降低,毒性减弱;少数物质的毒性可加大),易于随胆汁或尿排出。

154. 肝脏可将一些外源性或内源性非营养物质进行转化,改变其极性,使其易于随胆汁或尿排出,这种体内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在于:非营养物质经生物转化后,极性改变(多数极性增大,溶解性也加大,活性降低,毒性减弱),易于随胆汁或尿排出。生物氧化是指糖、脂类、蛋白质等在活细胞内进行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这个总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的意义在于:为生物体提供所需的能量。

155. 肝脏在糖代谢中的突出作用是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作用是通过控制糖原合成和分解及糖异生实现的。

156. 肝脏在形态结构上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两条入肝的血管(肝动脉和门静脉):使氧气和营养物质供给充足。②肝脏有两条输出道路(肝静脉与胆道):代谢产物可顺利排出体外。③肝脏内有丰富的肝血窦:血液在此流速缓慢,为物质交换提供了有利的环境。④肝细胞微细结构(丰富的线粒体、大量的内质网和核蛋白体等)是各种代谢顺利进行的保证。

157. 肝脏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肝脏中蛋白质的含量约占肝脏干重的1/2,这些蛋白质中的一部分参与肝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组成,另一部分构成肝细胞内的各种酶类,其中有些酶是其他组织中所没有的或者含量极少的,正由于肝细胞内含有丰富的酶类和完备的酶体系,肝脏在全身的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58. 生物转化的特点包括反应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及解毒致毒的两重性。①反应的连续性指的是一种物质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反应时,其过程往往较为复杂,需要连续进行一系列反应,产生几种产物;但一般而言,先进行第一相反应,再进行第二相反应。②反应的多样性指的是同一种或同一类物质在体内可进行不同反应。③解毒致毒两重性指的是一种物质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作用后,其毒性可以减弱(解毒),也可能增强(致毒),解毒致毒这一矛盾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生转化。

159. 胆色素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它们是铁卟啉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主要分解产物。

160. 黄疸有三种类型,它们是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161. 肝脏以胆固醇为原料合成胆汁酸,可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肝脏是脂肪酸分解、合成和改造的场所;肝脏也是酮体合成的主要场所;肝脏还是胆固醇代谢的主要器官;磷脂和脂蛋白的合成也在肝脏中进行。

162. 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器官:清蛋白、部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多种载脂蛋白等均在肝脏中合成;肝脏是氨基酸分解的主要场所;也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

163. ①含量高:在人体各种细胞中,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最强,其合成蛋白质的量约占全身合成蛋白质的40%以上。②种类多:在血浆中,除了γ-球蛋白主要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外,其他各种蛋白质大都在肝脏中合成并分泌入血,如:清蛋白、部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多种载脂蛋白等。③更新快:肝内蛋白质的更新速度远远大于肌肉蛋白。

164. 肝脏在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储存、转化等方面都起重要作用。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需要肝脏分泌的胆汁酸盐协助;维生素A、D、E、K和B12主要在肝脏中储存;肝脏可使某些无活性的维生素原转化成有活性的维生素,这也是某些维生素活化的重要步骤;肝脏还可将大部分B族维生素转化成酶的辅助因子,发挥生理作用。

165. 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激素的灭活和排泄。激素在发挥调节作用之后,便在体内转化、降解而失去活性,这一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激素的灭活主要在肝脏中进行。激素灭活后成为易于排泄的代谢物,随尿及胆汁等排出体外。

166. 胆汁酸的生成是肝脏清除胆固醇的主要方式之一。胆固醇在胆固醇7α-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7α-羟胆固醇,7α-羟胆固醇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后生成初级游离胆汁酸,即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它们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相应的初级结合胆汁酸,以钠盐的形式随胆汁入肠,发挥帮助脂类消化吸收的作用。之后,被肠道细菌水解脱去甘氨酸或牛磺酸,再发生7-位脱羟基反应,由胆酸变为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变为石胆酸(次级游离胆汁酸),经肠道吸收入肝脏。在肝脏中再次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相应的次级结合胆汁酸,以胆盐的形式随胆汁排入胆囊储存。

进入肠道中的各种胆汁酸(包括初/次级、结合/游离型),约有95%可被肠道重吸收,重吸收的各种胆汁酸经门静脉入肝,肝脏再把游离胆汁酸转变成结合胆汁酸,与重吸收的结合胆汁酸一道,重新随胆汁入肠,此过程称为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67. 肝脏在糖代谢、脂代谢、蛋白质代谢、维生素和激素等代谢中起作用。①肝脏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它是通过控制糖原合成、分解及糖异生来实现的。②肝脏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中起作用。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中含有胆汁酸盐,可促进脂类的消化吸收;肝脏是脂肪酸分解和合成的主要场所,也是合成酮体的唯一场所;肝脏还是合成磷脂、脂蛋白及胆固醇代谢的主要场所。③在蛋白质代谢方面,肝脏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这些蛋白质一方面供肝脏本身所需,另一方面还能合成大部分的血浆蛋白质;肝脏是氨基酸分解的主要场所,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场所。④肝脏在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储存、转化等方面均起作用。⑤肝脏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激素的灭活。

168. 胆色素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它们是铁卟啉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主要分解产物,其中以胆红素最为重要,故胆色素代谢又称为胆红素代谢。

衰老的红细胞等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游离胆红素或未结合胆红素)。胆红素进入血液与清蛋白结合,随血到肝脏,被肝细胞内的Y或Z蛋白运到内质网,在葡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下,与葡糖醛酸结合成为葡糖醛酸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随胆汁入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脱去葡糖醛酸,逐步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后,氧化为黄褐色的胆素,是粪便的主要颜色。肠道内的胆素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少部分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的大部分仍以原形再排至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小部分胆素原进入体循环,经肾随尿排出,在接触空气后,氧化为(尿)胆素,是尿的主要色素。

169. ①来源不同:未结合胆红素是由红细胞衰老后,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通过酶的作用产生的;结合胆红素是未结合胆红素在肝脏中与葡糖醛酸结合后产生的。②结构不同:未结合胆红素由于其分子内部形成氢键,不能与重氮试剂直接起反应;结合胆红素由于与葡糖醛酸结合后不存在分子内氢键,可以与重氮试剂直接迅速地反应形成紫红色偶氮化合物。③性质不同:(见表)

170. 不能查出胆红素。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破坏过多,释放大量的血红蛋白,致使未结合胆红素产生过多,超过了肝脏的转化能力,造成血清中游离胆红素浓度升高。(血中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变化不大)。该胆红素入血后主要形成胆红素-清蛋白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的形成,限制胆红素透过肾小球的滤过膜,因而即使血中胆红素含量增加,尿中也不会出现胆红素。

171. 可以查出胆红素。肝细胞性黄疸是因为肝脏的病变导致肝脏功能减退,造成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等作用发生障碍。由于病变导致肝细胞肿胀,压迫毛细胆管或造成肝内毛细胆管阻塞,使已生成的结合胆红素有部分返流入血。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的含量增加,可通过肾脏随尿排出,所以尿中可查出胆红素。

172. 在肝细胞内形成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后,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脱去葡糖醛酸,再还原生成无色的胆素原。胆素原大部分随粪便排出,小部分由肠道重吸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其中大部分仍以原形再排至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173. 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形成后,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脱去葡糖醛酸,再还原生成无色的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在肠道下段与空气接触后,进一步氧化成黄褐色的(粪)胆素,这就是粪便为什么是黄褐色的主要原因。由于各种情况造成胆管阻塞,使已结合的胆红素不易或不能进入肠道,因而肠道中胆素原的生成减少或缺乏,致使病人的大便颜色变浅甚至是陶土色。

174. 肝脏可以分泌胆汁酸盐,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肝脏还能储存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和B12(肝脏储存的维生素A约为体内总量的95%)。当肝脏病变时(如:胆道梗阻),胆汁酸盐进入肠道的通路受阻,就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储存。如:维生素K缺乏时,机体会出现出血倾向;维生素A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和干眼病等。

175. 肝脏能参与维生素的转化。如:在肝细胞微粒体内经25-羟化酶作用,将维生素D3转化为25-羟维生素D3,它可促进钙的吸收。肝脏还可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是维持一切上皮组织健全所必需的物质,视网膜杆细胞合成视紫红质也需要维生素A,维生素A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和干眼病等。肝脏的这种转化作用可使某些无活性的维生素原转化成有活性的维生素,这是活化某些维生素的重要步骤。

176. 肠道腐败作用产生的氨和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是有毒物质,它们可在肝中经鸟氨酸循环转化为无毒的尿素,以解氨毒。这是肝脏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体内尿素合成的重要途径。当肝脏病变时,合成尿素的能力下降,血氨浓度升高,机体为了减少氨毒,利用α-酮戊二酸与氨作用生成谷氨酸,谷氨酸再与氨结合生成谷氨酰胺,以减少氨对大脑的毒性作用。由于α-酮戊二酸是三羧酸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三羧酸循环是体内糖、脂类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共同途径,是释放能量的重要环节,α-酮戊二酸的消耗必然会导致三羧酸循环的减弱,从而使脑组织中ATP的生成减少,引起大脑功能的障碍,这是肝性昏迷的原因之一。

177. 在正常情况下,体内不断有胆红素生成,又不断地随胆汁排泄,使得胆红素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当某些因素造成胆红素生成、肝细胞摄取、转化、排泄过程发生障碍时,均可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使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增多,造成高胆红素血症。由于胆红素是金黄色的,且对弹性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所以如大量的胆红素扩散入组织时,可将组织黄染,临床上称之为黄疸。

黄疸的产生原因及生化表现见表。

黄疸的产生原因及生化表现

黄疸类型产生原因血胆红素尿色粪便 颜色尿三胆
间接/未结合直接/ 结合胆红素胆素原胆素
溶血性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未结合胆红素产生过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所致↑↑较深
阻塞性各种原因造成胆管阻塞,使肝内胆红素排出受阻,返流入血所致↑↑变浅变浅或陶土色++
肝细胞性肝脏病变,肝细胞受损,肝功能减退,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障碍所致变浅变浅或正常++不一定不一定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8476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