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治真题

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答案与解析

三、分析题

34【考点】认识的辩证过程以及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

【解析】如何正确对待错误与失败,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引用梅兰芳的事例。意在告诉我们出现失误与错误之后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满盘皆输;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

为什么失误与错误是难免的?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错误。错误(谬误)是与真理相对应的一个范畴,与真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相符合的就是错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认识和实践活动本身又是复杂曲折的过程,因此任何人发生错误都在所难免。

梅兰芳为什么能化险为夷?首先在于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即错误可以向正确转化,失败可以向成功转化。

面对错误与失败如何处理?首先要正视错误与失败,要明确错误常是正确的先导,失败经常是成功之母。正确与错误、成功与失败对人来说同样重要,都要认真对待。其次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事情的处理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参考答案】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得出认识,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付诸于实践并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3分)

(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性体现在两者相互排斥,统一体现在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本题的材料中,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失败为成功。(4分)

(3)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失误,对于遇到的失误,我们不应该消极倦怠,应该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从而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3分)

35. 【考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因为考的都是基本理论。回答第一问主要是论述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的关系,着重论述社会和谐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回答第二问就是讲清社会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普通百姓关注的重要方面: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等。

【参考答案】

(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是基础,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5分)

(2)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5分)

36.【考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近代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解析】本题涉及的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一重要的纪念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重点考查考生对近现代历史中,中国人民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努力探索建立新中国,并为中国从贫穷落后到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一问要求考生回答孙中山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进行的努力,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中国共产党怎样继承了孙中山的事业,赢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第二问要求考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哪些重要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参考答案】

(1)孙中山立志救亡图存,振兴中华,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主共和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新的发展方向,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国家统一基本完成,对外获得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些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3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2分)

37. 【考点】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以及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等内容。

【解析】本题的命题意图在于考查考生运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结合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交通不文明现象,把握和综合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考查考生对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点和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和手段的认识。要求考生结合文明出行的现实问题,说明当前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壮大,文明出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一种有序状态,包括交通秩序在内。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交通文明,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与安全意义重大。构建文明出行的良好社会风尚需要道德和法律两种手段。虽然二者发挥的作用和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二问考查考生结合文明交通建设,对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的实践与养成的认识。要求考生回答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必须加强公民的社会公德和法律意识。在公共生活领域,要求人人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大学生要带头践行,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每一个公民都要不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学习和正确把握公共生活中主要的法律规范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提升自身文明素质,积极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参考答案】

(1)文明出行是提高人们公共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文明出行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内容。(2分)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公共生活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2分)

为了能更好地维护有序的公共秩序,道德和法律作为两种基本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虽然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也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所以,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 (2分)

(2)社会公共生活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要求构建文明的公共生活秩序。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这就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运用道德和法律两种基本手段,来维护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2分)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第二,要加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遵纪守法。遵纪守法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构建文明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总之,我们要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认真学习和掌握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从而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2分)

38. 【考点】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措施以及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

【解析】本题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性考题,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科的内容,也涉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科中的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内容,还涉及形势与政策的相关内容。这种一道题涉及多学科内容的考核方式,在近几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试题愈显突出,所以考生在复习时应把思想政治理论当做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其中的内在联系。

本题考查的内容既是理论上的重点问题,又是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二者紧密结合。其主要考查考生对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也是考查考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与分析能力。

第一问要求考生平时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创新型国家进行思考。第二问需要答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生产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中国制造即世界制造,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贡献,中国获益,世界也获益。(5分)

(2)我国还处在世界产业链的较低位置,走自主创新之路,由“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这是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政策导向,其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创造”更有利于增强中国技术,提升我国“创新力”的竞争;第二,“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第三,“中国创造”有利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增强中国利益。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创新力”的竞争。只有通过创新才会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5分)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9897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