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治真题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答案与解析

二、多项选择题

17【答案】AB。

【考点】马克思关于认识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解析】马克思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的理论支点有:一是坚持唯物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二是坚持辩证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能动反映并表现为一个过程三是坚持实践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四是坚持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认识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根据材料描述本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观点的两个基本要求,即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和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要。这恰恰是马克思认识论的两大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和群众的观点的具体体现。本题的C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孤立地看问题本题的D并不是直观反映,直观反映是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18. 【答案】ABC。

【考点】金融资本、金融寡头。

【解析】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其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以小资本控制大量的社会资本,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金融寡头通过新闻媒体、教科文体等组织对社会生活各方面进行广泛的思想渗透,力图从精神上控制全体国民。但是由于资本主义是建立在阶级对立基础上的社会,它不可能实现全体国民思想意识的一元化。所以选项D不正确。

19.【答案】AB。

【考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解析】首先,马克思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其次,马克思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的制度原因。再次,马克思深刻地说明了每一次经济危机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暂时的强制性解决。政府的干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缓和经济危机,因此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最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分析的深刻性还表现在,没有把经济危机归咎于所谓的人的本性,而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正是资本的逐利性和扩张性驱使资本家唯利是图乃至铤而走险,C、D是错误观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

20. 【答案】CD。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解析】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理论成果,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所以,劳动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不是马克思创立的,A、B选项不正确。

21. 【答案】AC。

【考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解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其共同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性及其面对的基本任务有关,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精髓,但是二者面对的根本任务不同,前者是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后者是取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所以选AC,排除B。但是由于我国的实际状况不同,两大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故也排除D。

22. 【答案】ABC。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故ABC为本题正确答案。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点,应排除。

23. 【答案】ABCD。

【考点】民族团结。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毛泽东的一句话中的核心词的落脚点“……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可知,他的民族团结理论在当前条件下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其意义不但体现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也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巩固有积极的意义,它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ABCD正确。

24..【答案】ACD。

【考点】我党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解析】中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故ACD为本题正确答案。

25. 【答案】ABCD。

【考点】收入分配政策。

【解析】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更加注重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体现,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突出问题的需要。故ABCD为本题正确答案。

26. 【答案】BCD。

【考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解析】辛亥革命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它是由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领导的,有三民主义为重要指导,从历史功绩来看,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本题正确答案是BCD。A选项中的“平均地权”,是三民主义纲领中民生主义的内容,但是辛亥革命时,平均地权中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到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时,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中才有了“耕者有其田”的内容。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27. 【答案】BD。

【考点】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解析】二战期间,涉及到台湾问题的国际条约有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它们都明确规定将澎湖列岛归还给中国。A、C两个条约并没有涉及台湾问题,故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

28. 【答案】AC。

【考点】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

【解析】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在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BD不符合本题的要求,故正确答案为AC。

29. 【答案】BCD。

【考点】过渡时期国家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其经验有: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A是干扰项,不是历史经验的内容,应排除。故BCD为本题正确答案。

30.【答案】ACD。

【考点】刑法的基本原则。

【解析】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特有的在刑法的立法、解释和适用过程中所必须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准则。刑法明文规定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及处何种刑罚,均须由法律明文规定二是罪刑相当原则。指犯罪社会危害程度及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是决定刑罚轻重的主要依据,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三是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指对任何人犯罪,不论其社会地位、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如何,在适用刑法上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得有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所以ACD是正确的。B是一种司法原则,但并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

31. 【答案】AB。

【考点】法律权威。

【解析】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法律权威的树立主要依靠法律的外在强制力和内在说服力。法律的外在强制力是法律权威的外在条件,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尽管法律权威不可能完全建立在外在强制力的基础之上,但必要的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不可缺少的条件。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如果仅仅依赖外在强制力,法律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权威。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既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如法律合乎情理、维护正义、促进效率、通俗易懂,也来源于法律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如执法公平、司法公正。正是由于法律本身及法律实施具有这些内在合理性,法律才受人尊重,被人信赖,为人遵守。所以AB是正确的。C的说法不正确,法律信仰是指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而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此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思想信念,因此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D的说法不正确,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但并不能成为法律制定和执行的根本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

32.【答案】ABCD。

【考点】时政·十二五规划。

【解析】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落实好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把握好“四个更加注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33. 【答案】ABCD。

【考点】时政·核安全。

【解析】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第一,加强核安全能力第二,严格履行核安全国际义务第三,重视并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合作第四,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核安全援助。因此,本题答案为ABCD。

本文由医学考研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info.medkaoyan.net/archives/9894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400-6600-3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