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考点】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及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案解析】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因此,爱迪生之所以说“我每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做是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故选B。D选项表述本身有错误C选项,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这不符爱迪生原意。A选项是干扰项,相对真理是对客观事物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爱迪生的每次实验获得的不一定是相对真理,也可能是真理的反面––谬误,故不选。
2. 【答案】C
【考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答案解析】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因此,此题选C。规律具有客观性,因此B错误规律具有重复性,因此A错误D的表述本身不成立。
3. 【答案】B。
【考点】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实现条件。
【答案解析】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替换。因为劳动补偿和增值补偿不属于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故不选A和D因为工厂拥有产品,不涉及实物补偿的问题,故不选C又因为产品积压,无法完成商品交换,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补偿。故选B。
4. 【答案】C。
【考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答案解析】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A、B、D都是导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但只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是根本推动力量,故选C。
5. 【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解析】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故此题选B。
6. 【答案】A
【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新发展:把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制度完善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了常务委员会并赋予其相应职权立法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故本题选A。
7. 【答案】B
【考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案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因此,本题选A。
8. 【答案】A
【考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答案解析】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因此,此题选择A。
9. 【答案】D
【考点】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解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得人们陷入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亡种之病根”。因此,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因此,此题选D,其他选项均为错误表述。此题具有一定迷惑性,需要考生结合历史的线索,仔细斟酌。
10. 【答案】A
【考点】国共合作的形成。
【答案解析】这是一道识记题。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选A。BCD均不符题意。
11. 【答案】C
【考点】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答案解析】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4年4月,针对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某些人担心农村斗争超过城市斗争将不利于中国革命的观点,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随着红军的发展和根据地的扩大,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职能走与资本主义不同的道路。他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因此,题干中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的话是针对当时党内和红军存在的“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提出来的。这道题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表面上考对文献的了解,实质上考分析判断能力,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对相关历史线索和历史背景的把握。
12. 【答案】D
【考点】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根据对题干的分析,只有D选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题意。本题考查了考生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只要考生对2013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所了解,并与题干加以比较,就不难选出答案。
13. 【答案】A
【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案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它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指导思想,包含“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使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党和国家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所以本题答案是A。
14. 【答案】D
【考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答案解析】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公共生活中道德和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道德和法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因而,此题选择D,ABC都不符合题意。
15.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是国内时事的单项选择题。
16. 【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是国际时事的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