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第一,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比如,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理性认识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即观察结果里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影响。
第二,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逻辑证明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
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保存后关闭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是一元的,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所以说,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比如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表述)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注: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其重要是国家政权。
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
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的标志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这两种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马克思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抽象劳动。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说,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作为其他一切矛盾基础的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所以说,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不是由具体劳动转移的,也不是由具体劳动新创造的,而是由抽象劳动新创造的,劳动力新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