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1980年8月,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两次采访了邓小平。在会见中,邓小平用务实而智慧的语言回应了法拉奇关于“共产主义”与“个人利益”的问题——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需要。”
那时,中国刚刚从一段严重曲折中走出来。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不断用解放思想和政策调整,回应人民的期待与向往。
探索不仅发生在决策层,也发生在最基层。就在同一个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村民聚集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他们要实行“大包干”。一年后,小岗村迎来了大丰收,村民不仅吃饱了肚子,还给国家和集体上缴了粮食,一举结束20多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四川、甘肃、云南、广东的一些地方。
很快,在党中央支持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迅速推广。中国农村成为了“希望的田野”。“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在198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这首名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也永远走进了中国人的记忆。
改革,不仅在农村进行,也在城市启动。1978年,深圳还只是南海边一个小渔村,但很快,这座城市将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1980年,深圳成为了“特区”。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蛇口工业区的标语,见证了深圳从诞生之初就开始的朝气勃勃与热气腾腾。一支支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开到深圳河畔,一群群年轻的打工仔、打工妹从全国各地涌来。处处是一片火热的建设景象,时时都有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2020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878元,比1985年增长超31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深圳,只是这美妙的“春天的故事”里的一个音符!
国际社会惊讶地发现,“中国奇迹”正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宏阔地展开,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社会稳定程度,还是应急管理能力——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的确非常了不起。”《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作者、美国学者傅高义评价道:“只用了30多年时间,就超越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发展速度举世罕见。”
美国最资深的中国观察者基辛格在《论中国》里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评价,颇值得体味:“仿佛在说:‘我们来了!我们已成事实,不再被漠视,不再被嘲弄,我们准备向世界奉献文明!’”
是的,向世界奉献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