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以及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解析】材料选自毛泽东在1962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的讲话。这次会议的背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诸如“大跃进”的失误,使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以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基础,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是毛泽东这篇讲话稿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个问题的切入点是毛泽东回顾这段历史的目的,即“要说明什么”。结合毛泽东讲话的时代背景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严重挫折,可以看出其谈及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目的只是想借古喻今––说明同中国革命一样,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也需要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关键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第二个问题是考查从总体上如何评价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功过。在这个问题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些重要会议文件都有定论。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要客观地看待探索中的失败和成功,不能只评价探索中的成功,也要正视探索中所出现的失误。
【参考答案】
(1)对中国革命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是在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之后得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怕失败。(5分)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既取得了成绩,也遭遇了挫折和失败。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若干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索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也为后人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5分)
37. 【考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析】本题第一问中“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回答题目具有很强的指示性作用,这需要考生准确定位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首先了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经历的阶段。更重要的是了解,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势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势。现在我国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正是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的根本原因。
第二题的回答关键在于认真审题。首先这里要求考生回答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而非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二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次,在回答具体途径时要善于从材料中总结概括,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经营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
(1)农村的改革发展经历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阶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时期。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键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5分)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等。(5分)
38. 选做题Ⅰ:
【考点】大国关系,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解析】本题为综合性题目,考查的是中日关系,涉及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当今世界打过关系的重要内容。第一问,属于《形式与政策》内容,考查的是温家宝继安倍访华后与2007年4月访日,这次访日亦被称作“融冰之旅”,在这次访问中,双方确定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第二问从温家宝的比喻中可以看出,前面一句是形容不好的方面,只的是中日发展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后一句则是指好的方面,喻指中日关系的根基是不会动摇的,原因是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中日两国及世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提出就可以获悉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需要对中日关系的趋势与前景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是:中日两国共同为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建设性贡献,是新时代赋予两国的庄严责任。基于这一认识,今后中日两国将发展在双边、地区及国际等各层次的互利合作,共同为两国、亚洲以及世界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相互获得利益并扩大共同利益,借此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到新的高度。(3分)
(2)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的演讲引用日本的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引喻中日关系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不会动摇。(2分)
“尽管风在呼啸”原因如下:①日本国内民族情绪的大方向依然是民族主义的②日本政客削弱中国、裂解中国的敌对心理依然长期存在,还有美国的怂恿和相互利用③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矢口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和罪行,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而且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另外,台湾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症结之一。(2分)
“山却不会移动”强调了中日关系的根基不可动摇,有政治﹑经济﹑民间交流方面的要求:①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日关系问题不仅对于中日两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②两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两国在东亚地区面临一系列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应对。两国的关系是一种共赢的关系。③中日民间交流是夯实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石。
中国政府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方针没有改变。两国领导人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我们将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加强两国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21世纪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使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3分)
选做题Ⅱ
【考点】综合考查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考点。
【解析】本题通过全球气候问题的两个文件的生效以及全球变暖趋势的三个材料叙述全球气候问题的发展和变化的趋势,考查气候问题所反映的问题以及中国对于气候问题的立场和战略选择。第一问主要是气候问题与哲学原理的结合,考查气候问题所反应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问有两个问题,首先评析“中国气候威胁论”,指出造成全球气候恶化问题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中国气候威胁论”实质是遏制中国发展,其次是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战略选择。
【参考答案】
(1)从材料1中,可以看出,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事实是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温室效应不断恶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由于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遭到了自然界的“报复”。(2分)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犯了片面强调短期经济效益而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的错误,造成了恶劣的后果,环境遭到破坏,也最终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可见我们应格外重视实践结果及其评价的环节,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
同时,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是应该充分重视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分)
(2)宣传“中国气候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历史累计排放量少第二,中国人均排放水平低第三,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系数小。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的气候系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是重要的积极力量。宣扬“中国气候威胁论”的实质是“中国威胁论”思想的延伸,是冷战思维的延续,目的在于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气候问题虽说是环境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的问题。(2分)
中国政府一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际能源等环境合作,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模式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不会威胁世界的气候环境,反而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做出重大的贡献。(2分)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第三,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保护第四,实行计划生育,减缓人口增长第五,加强法制建设,开展全民教育第六,环保上相互促进、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分)